继今年大城1号宗地(春柳原气体公司地块)中止出让之后,3月22日,大城(2023)-2号宗地(原中昊光明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改造地块)也官宣中止交易。
两次停牌,背后却指向了同一个逻辑。
究其原因,首先是这两块地自身的性价比确实不高。
大城1号地虽然周边居住氛围浓厚,预计改善需求也会很旺盛,但是因为有8860平的不可售配套面积(幼儿园,养老院等)和一些配套商业,据机构测算,最终的纯住宅起拍楼面价预计要达到约1.15W/平。
按此计算,未来的商品住宅售价至少要卖到2.2-2.4W/平。
虽然这个价格放在这样的地段而言并不算高,但考虑到该地块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,再加上周边老建筑围合的城市界面也存在一定影响,在改善当道的大趋势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,预期销售压力还是比较大的。
再看大城2号地,面临的困境几乎如出一辙。
就在前两天,笔者试乘地铁5号线时,还为这“碧海变通途”的颠覆性交通提升而感慨——亲测从大连站上车到甘井子街站下车,全程用时才不过短短8分钟。而再坐上2、3分钟,到达的下一站甘北路站,距离大城2号地所在的位置,直线距离仅有区区200米。
换言之,未来这里不仅将是真正的地铁房,而且还是真正可以用极短的时间,快速通达城市CBD的地段所在。
但即便是这种颠覆性的提升效果,最终还是不足以挽救地块自身的种种缺憾。
其次,当然也离不开市场大环境的原因。
如果是放在市场好的时候,这些不利因素也许都可以被良好的市场预期很轻松地掩过。
但是在大连市场整体还在努力走出低谷期的当下,大多数开发商疲于去化库存、手头资金紧张,根本无力言谈储备新地块。
而即便有余力拿地的房企,也几乎把算盘打出了火星子,不愿意在这样有明显瑕疵的地块上浪费自己珍贵的筹码。
相比之下,3月31日即将出让的大城3号地(东港I10地块),无论地段、配套、前景,似乎都更值得他们去全力搏上一搏——
哪怕这里的地价要贵得多。
越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,越要用有限的资源去争夺更优质的资产。
在这一点上,无论对开发商还是购房者,其实都是一样的。
所以,当开发商已经用他们精明的决策放弃了一些看似还不错的选项,转而把宝押在更高处时,购房者们或许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参考了。